圍名歌簡介
《圍名歌》獲香港政府納入香港首份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中的「表演藝術」類別,編號為2.16。它是從前新界客家村落居民日常詠唱的歌謠,但時至今天,大部分成年的村民都不懂如何詠唱這種傳統歌謠,而年輕的一代對《圍名歌》更感陌生。
《圍名歌》記錄了百年前客家村落及附近的地方面貌,歌詞更記載了不少香港地名、昔日的風土人情,它串起各村的關係和回憶,活像是一部香港地方志,「亦可當作為地理常識及認識圍村內外居住環境的教材」。
就以《西貢六約竹枝詞集圍名(十九首)》這首《圍名歌》為例,當中提及了今天觀塘、西貢、沙田三個行政區內的數十條村落。這些村落有不少(如井欄樹村)到今天仍然存在,把它們的村落文化承傳下去,但有更多村落隨著社會發展而整村遷移至另一地點(如爛泥灣村,即今萬宜灣村),村落文化或得以承傳,但四週的景物已有重大轉變。另有一些(如茅坪村)已因城市發展、人口遷移而荒廢,又有一些村落(如蘇茅萍村,或稱掃墓坪村,即今秀茂坪),已經完全「去鄉郊化」,難以再找到半點村落的痕跡了。
麒麟簡介
麒麟,是我國「四靈」(瑞獸)之一,擁有鹿身、牛尾、馬足。傳說,麒麟十分溫馴和善,不傷生靈,甚至連草木也不會折斷,堪稱「仁獸」(《說文解字・麒》),故格外受到國人崇拜。因此,每當節日慶典的時候,客家人每每愛舞動麒麟,期望借助麒麟的神力,為他們帶來福氣。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更獲列入「第四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客家傳統織帶」簡介
又稱「帶仔」、「花帶」、「花帶」,於2014年入選《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傳統手工藝」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編號5.72。
「織帶」是由客家婦女以不同顏色的線編織而成,由於其色彩斑爛,故稱為「花帶」。因着用途的不同,「織帶」又有「涼帽帶」、「胸腰飾」、「背帶」、「圍裙帶」、「長圍身」及「燈帶」等叫法。
花帶圖案頗多,香港文化博物館和香港歷史博物館收藏了一些客家花帶,主花有上下各5條線、7條線和9條線,9條線的居多。5線帶的圖案最為簡單,7線帶已經有心連心和心心相印的花紋,到了9線帶圖案變得更加舒展和精緻,當中更有由波浪型的曲線演變出來的山水圖。
從前,客家婦女在出嫁前就要學會編織,而且嫁妝也會有織花帶的工具,是她們的重要技能。可惜,隨着城市發展,鄉土文化日漸式微,會編織「花帶」的客家婦女已是屈指可數。
坑口村落簡史
口述歷史報告選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