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貢東部歷史文化路線 — 赤徑大浪灣線(上)

葉德平

筆者一向熱愛尋找古徑,既享受行山遠足之樂,又憑弔古事古風。這次,我們繼續跟著許永慶的圍名歌,遊走於西貢東岸,探探由筆者學生——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的劉健宇、黃家裕及黎鈞豪設計的「赤徑大浪灣線」吧!

認識圍名歌

在開始帶大家進入三地前,我們先認識一下圍名歌,並且看看清末秀才許永慶先生如何描述它們。

圍名歌又名竹枝詞,於2014年收錄至《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編號為2.16。圍名歌是描寫香港客家村落的歌謠,一共有四部,分別是:〈瀝源九約竹枝詞集村名(十五首)〉、〈西貢六約竹枝詞集圍名(十九首)〉、〈香港九龍全灣各村竹枝詞(十四首)〉、〈大埔林村船灣各鄉竹枝詞(八首)〉,合稱《新界竹枝詞》。它的作者,一般認為是許永慶,而又有謂是許永慶與羅文祥合作編寫而成。由於年代久遠,現在只能推知,許、羅二人皆為前清秀才,並居於今日沙田區內。

圍名歌的傳播方式主要是靠口耳相傳,中間或因口音問題,或因理解問題,出現了不同的版本。而現存只存一個文字版本,是由西貢對面海村民林瑞鴻手抄傳下。(還有一個由夏思義《新界民謠》傳下的書影。)

「赤徑大浪灣線」前奏

斬竹灣彎作戰弓,黃毛鷹子走無,
遙指石坑和赤徑,蛋家灣住魚翁。

按照詩句,以及地圖(詳見圖1)推測,許永慶當日應該是從家裡(瀝源)出發,先路過黃毛鷹,然後走到斬竹灣,接順勢遠眺東面的石坑、赤徑與蛋家灣。

黃毛應的抗日游擊歷史

黃毛鷹,即今日的黃毛應村,以鄧姓原居民為主。「鷹」與「應」之異,推敲是因為英中譯音所致。據村民所說,該村風水林枝葉茂盛,上空常有黃鷹盤旋,故祖先以黃毛鷹命名。

黃毛應村雖然地點偏僻,而且面積不大,卻是當日東江縱隊抗日歷史重要的一環。

村內有一間玫瑰小堂,建於1923年,是昔年西貢區十二堂舍之一,為天主教重要的傳教根據地。1942年2月3日,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政委陳達明、大隊長蔡國樑、政訓室主任黃高陽在該處宣告港九獨立大隊成立。

1944年秋天,日軍探知村內有抗日游擊活動,於是大舉圍剿黃毛應村,把村內的男人關進教堂,部分人更被懸綁在教堂的屋樑上,以鞭錘、灌水、火燒等酷刑,逼令他們透露東江縱隊游擊隊的成員名單。然而,村民不為所動,寧死不從,堅拒說出游擊隊的任何消息,而不幸的是,身為游擊隊的鄧德安慘遭活活燒死。

昔日的玫瑰小堂,隨傳教使命的完結,今日已更易為東九龍一一七旅童軍黃大仙聖雲先小堂暨公教童軍協會活動中心。

斬竹灣「烈士碑園」

許永慶說:「斬竹灣彎作戰弓」,從地圖上看,斬竹灣呈「半月形」,的確像許永慶所說仿如「戰弓」一樣。1989年1月23日,位於斬竹灣的抗日「烈士碑園」建成揭幕。此碑由原東江縱隊司令員曾生親自題名,而「烈士碑園」則由廣州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院義務設計。2004年4月17日,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在此豎立一座石書造型的「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記事碑」。

因為篇幅所限,本篇將作為〈西貢東部歷史文化路線——赤徑大浪灣線〉的前奏,讓大家先了解一下路線相關的歷史、掌故;接下來,筆者將正式帶大家走進「赤徑大浪灣線」,領略香港的人文歷史!

 

連結至:赤徑大浪灣線(下)

https://www.hkptu.org/ptunews/45436

發表於2018年2月26日《教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