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回顧

 

 

本計劃透過一系列性質不同、深入程度不一的活動,讓不同的參加者對「圍名歌」及「村落文化」有不同程度的接觸,從而達致認識、了解、參與保育、深化研究等多重程度的果效。

 

「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網站 (https://hkhcs.org/hakka-song/)提供相關資料,令《圍名歌》及《村落文化》的推廣及保育更「現代化」及「生活化」。

 

(1)村落文化保育專員訓練坊提供多節的訓練,並選取合適的學員擔任「村落文化保育專員」。

(2)口述歷史採訪到訪坑口區內多條鄉村,透過口述歷史採訪,作更深入的接觸和研究。

 

在炎炎夏日,我們十二位保育專員深入坑口各村,走訪村代表,保育專員劉燕鳳同學說:

 

作為是次坑口60週年特刊實習的文化保育專員,最大的得益是不但增強了訪問、與別人溝通的技巧,亦聽多了許多不知道的香港歷史。經過多次的訪問後,對整個口述歷史訪問過程更加熟練,亦多次嘗試了如何運用所學到的訪問技巧,去訪問別人以獲取更多我們想要的資訊,因為即使在課本上的學到再多不同的技巧,當你真的進行起來是並不是一回事,只是紙上談兵,一定要經過實戰的嘗試以及經驗,才能一次比一次做得更好,而是次實習就是給予了這個機會,使訪問技巧更為熟練。這次的實習亦令我多寫了口述歷史的文以及打過多次訪問稿,期間一次比一次熟練,速度亦越來越快。

再者,在訪問的過程中,亦聽到了許多在書本上沒有講述過的香港歷史,實在獲益良多。因為這次實習的受訪者,許多都是50至80年代生活在香港的普通人,而我們平時較多學習的,則是香港發生的事件、政治等。因此聽到了許多那個年代的平民生活,例如他們小時候的玩樂、小學時有一科名為尺牘的課,教授的是書信。

另外,這次的實習亦令我加強了說話與溝通的勇氣,平日並沒有什麼這樣的機會,而我亦是個比較膽小的人,但經過多次的訪問後,由第一次別的同學負責訪問,到現在嘗試過主要訪問受訪者,一次比一次更大膽,更放開去訪問受訪者,無論做得好或不好,得到的資訊多或不多,對自己來說實在是一大進步。以上是我作為文化保育專員的感想。

 

 

(3)村落文化講座提升參加者對圍名歌及村落文化的認識。

(4)村落文化工作坊提升參加者對村落傳統文化工藝的認識及興趣。

徐月清女士主持了客家織帶工作坊,徐女士圖文並茂,更帶來多種花樣的帶子,而且即席手織,使年青一代可近距離了解村落的非遺文化。

聽眾梁同學說:

花帶對客家婦女來說,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花帶本身亦會說故事,我自己亦參考了其中一條的手藝,將客家人的民族故事編織在一條小小的花帶上。雖然,花帶的用處有很多,例如作花燈帶、涼帽帶、圍身帶,但我覺得最重要的,是母親的花帶如何影響到下一代,如何成位一個故事傳承下去。

鑑於種種的回憶,我真的衷心希望客家織帶這個文化能繼續傳承下去。我走訪各地,出席不同的工作坊、講座、訪問,只望能更多人知道香港客家的織帶技藝,也讓香港人明白所謂真正的香港文化其實就在我們的身邊。

 

 

(5)《坑口口述歷史》小冊子記載計劃的果效,以達記錄、推廣、保育、承傳之效。

(6)「歌唱夕陽天:序曲──圍名歌推廣先導計劃」展覽暨閉幕禮展示成果,總結經驗。

這個slideshow需要JavaScri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