鑪峰新語:西貢東部歷史文化路線 — 赤徑大浪灣線(下)

葉德平

上回「赤徑大浪灣線」的前奏,介紹了黃毛應村的抗日歷史,今期就讓筆者,帶大家正式游走這條西貢東部歷史文化路線吧!

起點:西灣亭

本路線主要是沿著麥理浩徑行走。麥理浩徑是香港最早的長途遠足徑,也是英軍早年訓練專用的軍事郊野徑,而它更是全球二十條最佳行山徑之一。麥徑沿途景色優美,隱藏著不少歷史文化景點。
為方便一家大細,筆者建議,從西貢新民街總站乘坐村巴29R路線前往西灣亭,以之作為起點。

Check Point 1:西灣村

從西灣亭走約25分鐘,就可以到達西灣村。西灣,又名大浪西灣,因其地處大浪灣以西而命名。西灣村以黎姓為主,營生模式主要以漁農為主,以賣柴炭為輔。戰前,曾在村內築有炭,製作柴炭,運往市集售賣。後隨著火水、石油氣的興起,柴炭逐漸式微,炭也停產,而今日仍能見其遺址。
西灣村村民信奉天主教,在上世紀初,教會曾興辦過一所海星學校。該校同時也是天主教的聖堂,故又叫海星聖堂。到了九十年代,由於人口減少,海星學校收生不足,在1992年停辦了。

海星聖堂是天主教西貢教育史的縮影

事實上,海星學校正是天主教西貢教育史的縮影。隨著英人登陸,羅馬教廷把原於澳門的傳信部駐華總務處遷至香港,西貢成為了天主教進入華南地區的第一線,傳教士紛紛前往西貢各村宣教。針對向以儒家思想為本的村民,傳教士不能不用一些間接的方法,拉近華洋之間的距離。適逢當時新界士紳看到了昔日科舉教育的盡頭,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於是他們漸漸對西式教育產生需求。出於傳教的考慮,同時也基於人道立場,天主教積極在西貢興辦學校,以中西兼容的新式教育,回應了西貢鄉民的需要。


海星聖堂(黃家裕 、黎鈞豪攝)

Check point 2:鹹田灣

看完海星教堂,稍事休息過後,我們可以沿著麥理浩徑,走40分鐘到鹹田村。
大浪灣上有四條古村:林屋圍、張屋圍、西灣村,以及鹹田村,它們都是百年古村,而前二者現時已荒廢了。鹹田村主要的景點有兩項:第一,就是村內的傳統建築。它們大都有過百年歷史,極具歷史價值。第二,就是那美麗的海灣。從沙灘上遠眺,連綿天際的山峰,起落有致,景色甚為雅緻。還有一點必須注意,鹹田灣附近,曾經發掘出新石器時代及青銅器時代的古物,故此古物古蹟辦事處將此區域劃定為「鹹田考古遺址」。


鹹田灣(黃家裕 、黎鈞豪攝)

Check point 3:赤徑

從鹹田村沿麥浩徑走,中途會路過文苑士多(即興記士多),讀者可以在此稍事休息,補給水糧。然後,就一直走到赤徑。赤徑主要有兩個看點:

  1. 赤徑是抗日游擊隊的一個重要交通點。「抗日大營救」和「海上游擊戰」有時會從此處開展。因為赤徑附近的大浪有一個天然海蝕洞,便於游擊隊匿藏,逃避日軍搜捕。不說不知,1944年被營救的美國飛行員克爾中尉,最後也是藏身在此兩個星期後,才渡海逃到南澳。
  2. 天主教聖家小堂。1866年,由穆神父(Fr. Giuseppe Burghignoli 1833-1892)創建。上世紀六十年代,有教徒248位。到了九十年代,隨著赤徑村的荒廢,小堂也停用了。另外,小堂曾是抗日游擊隊東江蹤隊港九獨立大隊的常駐地。
    參觀過赤徑後,讀者可以從附近的碼頭,乘船到黃石碼頭離開。西貢東部歷史文化路線—赤徑大浪灣線也正式完成了!

 

連結至:赤徑大浪灣線(上)

https://www.hkptu.org/ptunews/46114

發表於2018年3月19日《教協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