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香港史學論壇:「古已有之?——近代中華民族概念的構成和歷程」
為增強香港史學界的學術交流、傳承並弘揚中華文化、加強大眾對歷史文化知識的認知,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於 8月16日舉辦了第三屆香港史學論壇,由於防疫的要求,本屆論壇在網上進行。今年的主題是「古已有之?——近代中華民族概念的構成和歷程」,旨在讓與會專家學者探討中華民族的建構和中央集權大一統的歷史意義。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長邱逸博士致歡迎辭,介紹了創辦香港史學論壇的目的,是以促進史學理論與史學應用之研究,本屆能與海內外學者專家進行研討與經驗交流分享,希望呈現豐富多彩的面貌並順應歷史之發展。

香港人文學會總幹事馮天樂博士以《中華民族概念的產生、演變及其意義》為題演講,他從《孟子•滕文公》曰:「吾聞用夏變夷者,未聞變於夷者也。」
談到華夏中心主義的形成,並從清末民初歷史轉變入手,詳細論及革命派的排滿「大漢民族主義」、改革派的「大中華民族主義」、「五族共和」—革命派調整立場等,提出了既有理論價值、又有現實意義的新觀點。馮博士指中華民族概念古已有之,並不是一些歷史虛無主義者口中的不存在。

邱逸博士以《中共百年:中華大一統的現代轉化》,探討百年中共對中央集權制度的貢獻和改革,並指出「中共對中華民族在制度上的最大貢獻,是在70年的探索、試錯和實踐中,完成了中央集權的現代化,並使中國復興有一可靠的載體。」邱博士強調「大一統」是中華民族現代轉化的重要關鍵,一些分裂與歷史虛無主義並不可取。

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中文、應用歷史學術統籌葉德平博士的論題是《「諸夏論」的偏狹性:論「大一統」與中華民族復興的關係》,反駁一些歷史發明家如劉仲敬等提出的「諸夏論」,從學術上指斥「中國一切災難都是統一思想」的荒謬可笑。並強調「唯有完成『大一統』方能進入『太平世』,民眾也方能享受相對的和平安寧生活環境,完成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願望。」

香港珠海學院助理教授李鈞杰博士以《斥歷史虛無主義之謬誤:從史籍看中華的存在》主講,惜史籍中的文化認同來區別華夷,深刻地探討整個是虛無主義的形成過程,指出最大的虛無主義致命傷是沒有主體,最終衝擊在千年歷史中所締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否認、甚至顛覆中華傳統優秀文化價值,歪曲中華民族歷史,達致瓦解自身的身份及國家認同。

最後,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理事劉國輝先生以《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轉變及其發展》作論壇結束的演講,劉先生從心理學和社會學的角度,講解中華民族自我意識的出現和強化,其內核的堅固和進步,而且統一正是中華民族的共同意識。

「香港史學論壇」是自2017年創辦,隔年舉行,第一屆主題為「上古神話–香港的歷史長度和厚度」,探討香港考古學的發現和義意;第二屆(2019年)則以「融合東西–大灣區史學發展初探」為主題,著重討論大灣區各大學的研究重點和發展歷程。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