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香港記憶

特寫:逛逛年宵市場 感受香港“年味”

新華社香港2月12日電

周雪婷

 

臨近農歷春節,香港終于在連日的寒潮中回暖。在陽光的普照下,熙熙攘攘、充滿著各類花卉的年宵市場也讓香港有了“春回大地”的味道。

農歷臘月二十五,香港一年一度備受矚目的年宵市場正式開鑼。從姹紫嫣紅的各類花卉到新鮮有趣的狗年吉祥物,從豐富多樣的年貨到中西合璧的春聯……逛一圈年宵市場,不僅讓人感受到香港獨有的“年味”,也讓人看到香港市民的創意和對來年滿滿的期待和祝福。

年宵花市的傳統由來已久,最早可追溯到明朝的廣州。粵語中,“花”與“發”諧音,寓意“財運亨通”“花開富貴”“春華秋實”。到了19世紀60年代初期,香港年宵花市固定在春節前幾天舉行,一家老小吃完團圓飯後都會舉家前去逛花市。而現在,年宵花市也從只賣花卉演變成售賣各種年貨的年宵市場。

傳統的年宵市場由香港特區政府食物環境衛生署舉辦。2018年全香港15個地方都有年宵市場可逛,包括維多利亞公園、深水埗花墟公園和黃大仙摩士公園等。

其中,最受矚目無疑是維多利亞公園年宵市場。2018年該年宵市場共設473個攤位,包括8個主題攤位、282個幹貨攤位、180個濕貨攤位及3個快餐攤位,問鼎香港各大年宵市場。

往日空曠的維多利亞公園在年宵市場開鑼後變得熱鬧非凡,離維多利亞公園還有200米的記利佐治街已被密密麻麻的行人塞滿,人們跟著年宵市場的指示牌慢慢“挪動”。

走入年宵市場,人們瞬間會被各種小吃、花卉和吉祥物所吸引。今年是狗年,市場中最引人注目的莫過于和“狗”相關的吉祥物。粵語裏“狗”與“久”同音,不少攤檔以此為意取名,如“狗(久)別重逢”“長長狗狗(久久)”等。

隨著春節文化在海外傳播越來越廣,一些傳統年貨也顯示出“中西合璧”的特色。記者在一家攤檔看見用英文寫的春聯和窗花,例如“Eat well sleep well have fun day by day(吃好睡好天天開心)”“Study hard work hard make money more and more(勤學勤作多多掙錢)”的對聯。不少外國人都對此很感興趣,並表示想買回家為新年增添氣氛。

走出文創産品攤檔區,轉彎就到了另外一個天地。這裏是年宵市場的“傳統項目”花墟市場。素雅的水仙、綻放的蝴蝶蘭、沉甸甸的金桔和含苞待放的桃花等各類花卉將維多利亞公園打造成了鮮花的海洋。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表示,香港人買花不僅為裝扮,更重“意頭”。不同花卉擺在家裏有不同寓意,桃花意味著“大展宏圖”,金沙桔代表生意“大吉大利”,顏色艷麗的蝴蝶蘭則象徵著“大紅大紫”等。

葉德平也是花市的忠實擁躉,幾十年來他逛年宵市場的習慣從未改變。他説,香港人工作忙碌,基本上要到年三十才會放假,年宵市場中不僅有花,也賣各種年貨,可以讓人把所有年貨“一網打盡”。此外,吃過年夜飯後逛花市也已是香港人的固定活動,平常忙忙碌碌難得團圓的一家人,可以在花市感受傳統節日的氣氛。

走入一家名為“芳芳花卉有限公司”的鮮花攤檔,只見老板和幾個夥計在分工合作。他們有人在給顧客介紹花卉的寓意和花期,有人在幫顧客把盆栽用塑料袋小心包好,還有人在栽土澆水照顧剛開放的鮮花。

該攤檔的老板陳先生告訴記者,他已經參加了18年的年宵市場,自己公司的花卉品種也由專門賣蘭花變為賣多種花卉。“今年開市天氣不錯,市民很多,相信市道會旺。”陳先生看著熙熙攘攘的人群説。

在荃灣沙咀道遊樂場的年宵花市,也有一些新的變化:以往的花市中碩大的盆景和花卉被精致的小盆景所取代。葉德平表示,這是因為香港的家庭結構在這兩年慢慢發生變化,越來越多的小家庭出現,很多人就是一家三口過年,所以小盆景現在很有市場。

走出喧鬧的年宵市場,人們的臉上洋溢著滿足與喜悅。正如葉德平所説,人們在年宵花市不僅感受到春節熱鬧的氣氛,也看到香港不斷發展的本土文化創意産品。年宵市場的存在,給舊的一年畫上圓滿的句號,也開啟著新的美好一年。

詳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gangao/2018-02/12/c_1122410517.htm

 

香港老字號:傳承與創新並進 留住香港記憶

新華社香港1月14日電

周雪婷 李雯迪

走過許多城市後再回到香港,很多人不得不感嘆這是一座有著自己獨特“味道”的城市。茶餐廳、涼茶鋪、糖水店……這些深藏在香港小巷深處的老字號店鋪不僅讓很多老食客吃到記憶裏的味道,也讓新食客感嘆名不虛傳。這背後離不開香港老字號店鋪經營者一代代的傳承。

最近,一則“百年老店蓮香樓或清拆重建”的消息勾起不少香港食客的不舍之情。時光荏苒如大浪淘沙,不少特色香港店鋪慢慢消弭,也有不少品牌從小小商鋪發展至遍布全港。

老字號店鋪的變化發展,折射著香港人在時代變遷中,對于自身品牌的堅守與傳承、創新與轉型。

 從門庭若市到瀕臨倒閉——站在十字路口的香港老字號店鋪

在熙熙攘攘的銅鑼灣,綠底紅字的“金記冰室”招牌引人注目。走進店中,格子地磚、老舊電器、木質卡位,似乎將人帶進香港電影的場景中。打開菜單,奶茶、生牛肉撈面、菠蘿油……這些從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就深受香港市民喜愛的食物,今天仍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

目前已有50多年歷史的金記冰室在香港有十多家連鎖店。而這家現已小有名氣的冰室品牌,2000年初也曾因為沒有傳人面臨倒閉的風險。

金記冰室是在香港筲箕灣起家的。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香港大興土木,冰室以其食物的快速、平價與美味招攬來不少建築工人。隨著食客增多,口口相傳,金記冰室也成為地區內不少學生和居民吃飯的地方,逐漸成為當地居民的集體記憶。

不知不覺幾十年過去,金記冰室最初的經營者已年過九旬,無心無力再經營這家茶餐廳,而他的後代也未能接手這家冰室。倒閉還是繼續經營?金記冰室走到了存亡的十字路口。

香港還有不少老字號店鋪面臨著類似的境況。香港大埔振興牛肉丸就是其中一例。該店創辦人陳南奎先生原籍潮陽,上世紀50年代初到香港,在九龍城寨以鐵棒錘打牛肉的傳統手法打造肉丸。憑借著真材實料和上乘質量,振興牛肉丸深受喜愛。然而,30多年後,振興牛肉丸也因無人經營而瀕臨倒閉。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表示,看到不少香港老字號店鋪面臨困境,他感到十分遺憾。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這些老字號店鋪對他來講不僅僅是一家店鋪這麼簡單,更承載著香港人童年的回憶和香港獨有的飲食文化。

  從衰落到新生——下一代接力老字號店鋪

“如果從小吃到大的肉丸就這樣消失,我會覺得很可惜,所以我回來接手生意。”大埔振興牛肉丸總經理陳岳成表示。為此,他辭去了自己在原來公司中層管理者的職位,以初學者的身份進入餐飲業,學習牛肉丸的制作、銷售和品牌經營。

回憶起剛開始經營牛肉丸時,陳岳成覺得舉步維艱。他説,牛肉丸曾經歷一段“輝煌時期”。每到冬天,家家戶戶“打邊爐”(即吃火鍋)都離不開牛肉丸。但因為上世紀90年代香港“瘋牛症”事件,香港市民對牛肉制品都敬而遠之,振興牛肉丸的品牌名聲也受到較大影響。

面對困境,學商業的陳岳成沒有向上代人那樣去找自己的老主顧,而是另辟新路,帶著自家牛肉丸參加香港美食展。他推出“1元100粒牛肉丸”的促銷方式,被傳媒廣泛報道。振興牛肉丸的銷路再次打開。

在金記冰室面臨倒閉時,“80後”謝海發找到金記冰室的老板,買下了這個品牌,並開始經營這家老字號。“我從小在冰室附近長大,成為冰室老板可以説是我的一個夢想。”

由于對“老香港”感情深厚,謝海發還費了一番工夫讓店鋪呈現香港過往的模樣。他與當年經營茶餐廳的夥計切磋交流,走訪香港還未消失的地標建築,搜集過往的老照片,從菜單的設計、飯店的裝修到菜品的味道都盡量還原“老味道”。

傳承與創新並進——新時代的老字號品牌逐步商業化

在發展過程中,不少老字號都走向商業化,但與此同時這些老店牢記著自己的文化使命,力圖兼顧傳承與創新。

在葉德平看來,老字號店鋪有兩個特點難能可貴,一是人情味,二是手工制作。很多老店不僅賣東西,多年扎根,還已與當地居民生活緊密聯係在一起,成為人們“親情的紐帶”。

此外,許多老店因為手工制作,用料天然,所以制作十分考究。“老店不僅是老店,而是有生命力的。”

在傳承的過程中有所創新,才能讓商鋪逐步轉型。現在香港的“網紅”餅店奇華餅家正是一例。有著近80年歷史的奇華餅家秉承“創新求變,傳承餅藝”的理念,由一家小型糖果雜貨鋪“華麗轉身”,變為擁有近百家分店的品牌。

據介紹,奇華餅家在保持原有傳統味道的同時不斷開發多元化的中西餅食,引入先進的生産技術,在堅持本地制作的基礎上提高生産效率,並著力改革品牌形象和産品包裝。

“可以商業化,但不僅僅是商業化。”葉德平説,“我希望很多老字號店鋪在慢慢擴張的同時,記得開店鋪時最初的樣子,通過自己的産品還原當時的香港記憶。”

 

詳見:http://big5.xinhuanet.com/gate/big5/www.xinhuanet.com/gangao/2018-01/14/c_11222570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