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作家邱逸新書記錄抗日老兵故事〉 新華網 2014年07月12日
新華網香港7月12日電(記者王欣)香港書展踏入第25年,香港歷史研究者、時事評論員邱逸將發布新書《戰鬥在香港》,講述香港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遊擊隊員抵抗日軍侵略、保衛香港的歷史。
邱逸在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因前作《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的關係,令他結識港九大隊的一批老兵,深為老兵們為香港抗日事業的犧牲而感動,而年輕一輩的港人對他們的事跡知之甚少,遂動筆開始創作。他笑言,這種“口述歷史”題材的書籍,很可能成為香港書展的“票房毒藥”。
7月16日,新書將伴隨書展的開幕與市民見面。“堅持出書,是因為感慨香港有一批這樣的老兵為當時的抗日事業做出很多犧牲,但很多港人不知道,我們希望把故事講出來,讓世人去了解這段歷史。”邱逸説。
邱逸説,苦苦斟酌後,他從50名老兵中挑選出8名最具代表性的訪問對象。他們在出身、地區、家庭、教育、工作以及戰前和戰後的經歷等,都各不相同。邱逸在新書的序裏寫道:“我們親身訪問曾經存活于歷史現場的見證人,用文字筆錄、聲音記載、相片存影,盡力把這與時並逝的史料留下,期望作為日後研究的素材。”
邱逸説,整本書基本以8名老兵的故事為主線,從小人物看大歷史,在時代和社會的變遷中,他們留下了不同歷史痕跡。他舉例説,現時93歲的巢湘玲老人,在當時的香港稱得上“文武雙全”,不單學業成績優異,又是學界七項全能運動冠軍,她和後來的丈夫陳亮明戰鬥在長洲、大嶼山一帶,為港人抗日的歷史中留下濃重的一筆。
書中寫到,1941年,20歲的巢湘玲在抗日活動中主要負責聯絡、秘寫和傳送情報等活動,期間,她還參與了秘密大營救活動,她扮作導演蔡楚生的外甥女,成功帶蔡氏夫婦離開港島。1942年,她和陳亮明二人轉戰大嶼山開辟新的武裝抗日區,並在戰火中成婚。
巢湘玲是邱逸訪問的兩名女性老兵中的一位。邱逸説:“他們那批人,真的是抱著愛國主義的理想去參加這場鬥爭的,國難當前,大家有一個共同的目標,願意犧牲自己。”
邱逸説,在7月18日書展活動中,他將以“保衛香港的人——抗日老兵的口述歷史”為題進行演講。“1941年,香港淪陷時,數以千計的港人拿起武器抵抗日軍,他們有與世無爭的農民、成績優異的學生、甚至是8歲小孩,他們為何要加入遊擊隊,與日本人拼命呢?”邱逸説,帶著這些問題,他與讀者一同走進那段戰火硝煙的日子。
〈潮籍作家邱逸致力关注抗日老兵〉 汕頭日報 2016年7 月20日
历时1年半访问及创作,从50名老兵中挑选8名典型对象,最终将他们的抗日故事集结成书并于香港书展发布……近日,由香港贸发局主办的“第25届香港书展”在香港会议展览中心举行,潮籍作家、香港历史研究者邱逸携带新书《战斗在香港》参展,为读者讲述香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游击队员抵抗日军侵略的历史。
谈及新书创作初衷,醉心文史的邱逸表示,一方面是为了让更多的香港大学生和中学生了解抗日历史,另一方面是希望通过书籍记录,给这些曾经为国家英勇作战的老兵一个社会肯定。
携老兵登台讲述抗日往事
作为亚洲最大型书展之一,香港书展从1990年起举办,发展至今已成为香港文化界每年夏天的一项盛事。在今年刚刚结束的书展上,一场主题为“保卫香港的人——抗日老兵的口述历史”讲座吸引了两岸三地不少学术界人士参加,会场内座无虚席。这场讲座的主讲人,正是定居香港的潮籍作家邱逸。
演讲当天,邱逸与他新书中的访问对象——8名年迈的抗日老兵一同登台,通过他的介绍和老兵们的口述,带现场听众走进半个世纪前战火硝烟的日子。8名老兵中,2名是女性老兵,现年93岁的巢湘玲老人就是其中之一。当年,年仅20岁的巢湘玲在香港称得上“文武双全”,不单学业成绩优异,还是学界七项全能运动冠军。在“三年零八个月”的抗日活动中,巢湘玲主要负责联络、秘写和传送情报等任务,期间她参与了秘密大营救活动,扮作导演蔡楚生的外甥女,成功帮助蔡氏夫妇离开港岛。1942年,巢湘玲和陈亮明转战大屿山,开辟新的武装抗日区,随后二人在战火中成婚。
“像巢湘玲这样的老兵,为港人抗日的历史留下浓重一笔。”在邱逸看来,抗日活动中每个小人物就像一部活历史,隐藏着解释和说明大时代变化的全部秘密。
耗时九个月校对史料
与巢湘玲老人一样,其他7名老兵的抗日故事,也通过口述形式汇集在邱逸的新书《战斗在香港》中。邱逸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之所以创作这本新书,是因前作《围城苦战——保卫香港十八天》的关系。当时,他结识了香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一批老兵,深为老兵们为香港抗日事业的牺牲而感动,而年轻一辈的港人对老兵的事迹知之甚少,于是在前作出版后,他开始创作第二本关于抗战题材的书籍。
随后,在香港原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老游击战士联谊会提供的50名老兵中,邱逸挑选出8名最具代表性的访问对象,这些访问对象的出身、所在地、教育工作情况以及抗日经历各不相同。不过,对于邱逸来说,创作过程中最难的环节并非挑选访问对象,而是对老兵所口述的内容进行校对。由于受访老兵大多年岁已高,部分带有浓厚的客家口音,邱逸在校对史料这一环节就花了9个月的时间。
“在我看来,这是一次抢救性的记录。”邱逸坦言,岁月催人老,如今幸存的这些老兵大多已成了风中之烛,或许不久的将来,老兵们所经历的战争往事,都将随他们的生命结束而长埋黄土,这本书的出版正是为了给老兵们作证,为了不被港人忘却的纪念。
港大由商转文第一人
在香港,邱逸有着多重身份,既是作家,又是饶宗颐文化馆学术顾问、时事评论员、高级讲师,此前还曾任职报社,担任评论版编辑。但大多数人不知道,这名谈吐幽默,讲着地道粤语的港大博士是出生于汕头一个普通家庭,6岁才随父母定居香港。
1994年,邱逸入读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因醉心文史,转至港大中文系(现称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就读。在中文系历史中,他是由商转文的第一人。大学毕业后,邱逸留校任助教,以宋史为研究范畴。攻读硕士期间,由于在研究领域表现突出,港大研究院将其破格升为博士研究,邱逸因此成为港大中文系第一位没有硕士学位的博士生。
博士毕业后,邱逸专研宋史、军事史及近代史,尤其专于《孙子兵法》研究,坚持以军事而非异化的角度研究《孙子兵法》,曾被赋予“香港最严谨,最正统的《孙子兵法》研究者之一”。邱逸还热衷于向香港社会大众推广兵法,10年来,他开讲的孙子讲座超过100场。
完善香港近代史料搜集
近年来,邱逸研究的方向转移到香港近代史,在去年的香港书展上,他出版了《围城苦战──保卫香港十八天》一书,用小战役讨论大问题,以小人物讲述大故事,从小香港窥探大世界。今年的香港书展,邱逸又出版新书《战斗在香港》,讲述香港东江纵队港九独立大队游击队员抵抗日军侵略、保卫香港的历史。
邱逸说,连续两年推出关于抗战题材的书籍,是尝试通过一些普通人物的命运转变,以小见大,从中反映时代变迁,让港人更全面了解历史,“那时的香港不是完全被挨打,也有爱国之人极力反抗侵略。”此外,邱逸也希望通过书籍记录,给年迈的抗日老兵一个社会肯定,让更多的港人关注这一特殊群体。
谈起下一本书的创作,邱逸表示,目前仍未有详细计划。可以肯定的是,将会继续关注香港的抗日老兵,寻找更多幸存老兵的资料,包括他们的出身,抗日经历以及在战争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此完善香港历史资料库搜集。
“我相信,这只是个起点。”邱逸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