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客家舞麒麟

【吉祥物背後】客家舞麒麟 坑口出沒300年 老師傅:教人唔收錢

香港01 2017年2月10日

與舞獅不同,舞麒麟是很「客家」的事,從未辦過比賽,也較少在大型節目表演,所以大眾認識較少。直至2014年,經坑口村民的爭取,「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舞麒麟慢慢由70年代的衰落中,舞動起來。
西貢坑口區至今起碼有18條客家人村,其中一半村落依然擁有自己的麒麟隊,新春大時大節出來祝賀一番,互相拜年。
攝影:鍾偉德
麒麟是中國傳統瑞獸,具君子美德,故兩隻麒麟相遇時會「鬥低」,以示謙卑。
要追溯舞麒麟在港的歷史紀錄,大概要由300年前, 一名在一夫多妻的社會下有兩位丈夫的女子說起。最神奇的是,她為兩夫生下的兒子屬於兩個父親卻沒有水火不容,卻竟然兄弟情深,哥哥成家立室後,仍然每年舟車勞頓去弟弟家拜年,何解?

300年前一段古:舞着麒麟去拜年 恩情未有斷

故事要追溯到一個出外做生意的男人,途中不幸被盜賊殺死,可憐他家中幼小望穿秋水,仍盼不到丈夫父親回來。絕望之下女子唯有攜同幼兒向丈夫生前好友張首興求助,才能找到身首異處的屍體。張首興不忍他們孤苦無依,收留了他們在家照顧。女子為了表達感激之情,以身相許,嫁入張家。待幼兒長大成人後,張首興為免好友絕後,讓當日與母親同來的好友兒子回復原姓「成」,後來更義助繼子成家立室,遷往西貢開枝散葉。他就是坑口孟公屋成氏的開基祖先成國珍。成家為了謝恩,每逢年初二都會偕同妻兒,帶備麒麟,翻山越嶺到張家的沙田大水坑村拜年。後人未敢忘記此恩,300年來繼承傳統,舞着麒麟去沙田張家拜年,張家也會隔年回拜,成張兩家親。
一支麒麟隊少說有十多人,輪流舞麒麟頭尾、打鑼鼓等。
要演活一隻麒麟很考功夫根底及耐力。紮馬要夠穩和持久,才能做出麒麟尋青、採青、舔身、舔尾、舔腳等動作,拜神時還要三拜九叩,少點功力也做不來。
客家人對於麒麟的精神崇拜

麒麟每年翻越孟公屋村和大水坑村互拜,也在坑口的18條村內一直舞下去,2014年西貢坑口客家舞麒麟更加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解釋舞麒麟之所以能在坑口能承傳幾百年,是因為客家人對麒麟有近乎精神信仰的崇拜,無論婚嫁祭祖或是新屋入伙,都會舞麒麟助慶及圖吉祥之意,加上客家族群觀念強,大家師出同門,套路大概固定下來,舞麒麟便這樣世代相傳下去。
今年57歲還在舞麒麟的葉少基師傅,他在坑口的童年回憶也是關於「練舞」:村村都有自家的麒麟隊,小朋友十多歲就要跟師傅學功夫和舞麒麟,強身健體之餘又可以護村。小伙子們日日在村公所前紮行馬,口裏唸着「嘻!哈!呵!」氣勢逼人,希望即使有海盜走近也忌於人聲而不敢上岸。

葉師傅20多歲出市區搵食前住在坑口田下灣村,家裏有七兄弟姊妹,他排第四,兩個哥哥及姐姐學完舞麒麟後,就到14、5歲的他和弟弟學。在買東西還以「仙」計的年代,學舞麒麟的學費大約10元,付不起錢的人家或會送米送油給師傅當學費,總之父母覺得「客家子弟就要懂得舞麒麟」。
葉少基師傅新年期間幾乎天天舞麒麟,忙得不亦樂乎。
當年,村長請來嚴師劉兆光師傅教不同村落的人舞麒麟,教完孟公屋村就到檳榔灣村、再到田下灣村……劉師傅一個人教足全套,先要弟子由功夫學起,訓練好基本功,然後學打鑼打鼓打鈸,因為音樂要配合麒麟,最後才能拿起麒麟學舞。

葉師傅算是劉師傅的關門弟子,即最後一批的入門徒弟,他形容自己「好迷」舞麒麟,小時候晚晚吃飽飯就在農村的曬場、空地打功夫、打鑼鼓、拿着竹籮充當麒麟頭練習,一練就兩、三小時,笑說當時「唔怕先生(老師)只怕師傅」,師傅一聲令下,分分鐘要紮行馬步罰站半小時,要紮到師傅滿意為止,不然屁股有得受,但葉師傅不怕辛苦,因為希望可以跟師傅出去表演,「那時衝出自己條村好威㗎!爸爸媽媽會覺得好有面!」說起兒時,葉師傅靦腆得來卻笑得開懷。

舞麒麟在70、80年代因社會轉型而曾經衰落,住偏遠村落的人紛紛走到城市搵食,就如葉師傅離開村落到街市賣雞鴨鵝。
回到與麒麟相遇時

後來,年輕的葉師傅終於衝出田下灣村,討的是生活而不再舞麒麟。奔波勞碌半世人,仔大女大後,他繼續做中港巴士司機,但心思已漂回到舞麒麟,組織起「劉兆光功夫麒麟同學會」,把以前劉師傅教過的村落麒麟隊聚合起來,一起練習和聚會。慢慢地,吸引到坑口其他村的人來學,並重新組織起自己村的麒麟隊,就如茅湖仔村在這一兩年間建立自家的麒麟隊。後來同學會演變成推廣舞麒麟的「客家麒麟文化交流會」,每年起碼聚會一次,互相切磋,也辦活動講座讓大眾認識舞麒麟。

當葉師傅回到坑口,就會在鄉公所打起鑼鼓,村民聽到聲音就知有師傅來教麒麟,走出家門就可以學,「不收錢的,有人想學開心都來不及。」葉師傅不但教,也不時套上麒麟到處表演,雖年過半百但絕不欺場,彷若與麒麟合二為一,一個輕跳再向左大力一揈,威風八面,盡見舞麒麟「生猛」的精髓。「有次去曾大屋舞完,一個七八十歲的伯伯衝出來對我說:『我終於等到喇!』

「原來阿伯後生時看過,現在我舞的給他同一種感受,開心得跟我拍照,我都好開心!」說畢葉師傅又靦腆笑起來。不過,要舞得那麼「生猛」絕不容易,葉師傅說,一支麒麟隊起碼有10至12人,「後生的可以舞到十零廿分鐘,就要換人,麒麟頭、尾、音樂等不同位置都要輪流換。」所以每次出隊都是一群人,表演完又會一起吃飯,舞麒麟就這樣連結着客家人。如果大家都希望一睹葉師傅麒麟的「生猛」,可在佛誕到筲箕灣東大街觀賞。

【猴年到】一老一嫩看客家拜年 小村民︰客家是梅菜扣肉

香港01 2016年2月10日

大年初二的大水坑孟公屋村輪流拜年的習俗,已超過200年歷史,對新舊二代人卻有不同的心願。

低調的成師傅不願上鏡,默默為節慶打點一切。

談50年前從西貢到馬鞍山的拜年,師傅眉飛色舞。沒有鐵路,更沒有公路,從前大年初二,早上9點出發,拿着麒麟、食物和水,用雙腳爬過蠔涌、企嶺,穿越馬鞍山,花上8小時,下午5點,才到達大水坑村。接着開始拜年舞麒麟,入夜就借宿在村屋內。少年不知苦,拿着麒麟遠足,「比你去才開心」,是光榮。

時代改變,有車代足,8小時的腳距變成40分鐘的車程,但人心也變。

昔日出席拜年村民達200人,今天剩下100多人。拜年出發前,成師傅要預先「捉人」,邀請年青人參與。維繫村民,講客家文化,成師傅付出不少努力,成立坑口區客家麒麟文化交流會,用舞麒麟聯繫坑口14條的客家村,到處表演,現有10多位年輕第子拜在門下習武學舞麒麟。

長得胖胖可愛的成里謙,學習舞麒麟已一年半。在西貢讀書,最熟識的客家話是「食飯啦」。

拿着滿手食物的里謙,說起客家話有點尷尬,重覆他最擅長的「食飯啦」。他舞麒麟的原因是保存客家文化,問他甚麼是客家文化呢?原來是梅菜扣肉。

周六晚上,花上2.5小時學習舞麒麟,爬高跳上,好不辛苦。孟公屋村內的小朋友一齊學習,是最開心的事。可惜,回到校園卻是另一回事,不敢跟同學說舞麒麟,「怕俾人取笑」,學校中隻字不提客家人的故事。

不同族群文化,豐富香港的生活,如何承繼呢?時代變,節慶習俗也變。

中大副講師葉德平指出昔日的傳統有實際的需要,如舞麒麟習武,是為了守護村中水源。今日舞麒麟的意義改變了,變成客家文化的象徵之一。

不少村民努力推廣族群文化,官方除了有名無實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外,也需要配合教育和推廣,,為「客家」等文化去污名化,從重營造社區,重新發掘社區村落的故事,吸引年青人回流,讓創意融入傳統。

西貢坑口開年麒麟共舞
香港商報 2017年 02月 09日

【香港商報訊】記者葉子睿報道:每逢到了農曆新年,新界的鄉村到處都可以看到舞麒麟、舞獅子、舞龍等傳統中國開年習俗。在今年的大年初九,將軍澳舉辦了近年來的大型舞麒麟開年活動,活動有9支來自不同的坑口客家村落和派別的舞麒麟團隊參與。「西貢坑口客家麒麟舞」傳統文化早在2014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舉辦開年活動,可讓市民增加認識此獨特文化,更藉此吸引更多市民對舞麒麟的了解及學習的興趣。
葉少基師傅冀傳承文化
自14歲學習舞麒麟的田下灣村麒麟隊師傅葉少基,至今已習「舞」超過40多年,他指到長大后才了解到客家舞麒麟的文化非常難得,因為這種文化越來越少人學習,自己亦感到非常不舍,所以不斷宣揚,令更多年輕人認識。他指出,客家舞麒麟文化有凝聚力,每逢新年、或有喜慶事情,村內的麒麟隊都會以舞麒麟助興;於婚嫁時,麒麟更會接新娘,帶動整條村的村民更加互相認識。他更指出,坑口多條客家村能夠凝聚起來,亦全靠舞麒麟文化,村民以舞麒麟打交道,而非相約到酒吧暢飲。
葉少基師傅指以往學習舞麒麟的風氣比較好,而他小時候很少有機會出村外到市區或港島等地,若學習舞麒麟時表現出色,可以被師傅挑選出來,到其他村落參與舞麒麟表演,除了能夠為村增光外,亦令其他人認識客家舞麒麟文化。他感嘆這個世代的小朋友太多不同活動,例如電子游戲、智能手機等,學習舞麒麟的小朋友比從前少,又指現在只能夠不斷推廣舞麒麟文化,希望培養小朋友的興趣。他指出,現今的小朋友學習舞麒麟,本身興趣最為重要,只需要問他們有沒有「興趣」及怕不怕「嘈吵」,就知道小朋友是否舞麒麟的材料。
盼政府支持供練習場地
將軍澳近幾十年不斷發展,居民越來越多,葉師傅都希望有更多將軍澳居民認識坑口的舞麒麟文化。葉師傅指練習舞麒麟缺乏場地。他表示,從前村民練習舞麒麟都是在村內進行,但現在村落旁都興建了住宅大廈,練習舞麒麟都有機會被投訴噪音過大,所以他希望有政府支持并提供場地予練習。
馬游塘村國術麒麟會師傅李有昌習「舞」逾40年,成立了國術麒麟會年多,目前教授10多個小朋友、成人學習客家舞麒麟文化。李師傅指教授舞麒麟是不希望文化失傳,令這種文化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而李師傅教授小朋友全不收費,希望有更多小朋友學習。李師傅表示,小朋友學習舞麒麟后都比以往聽話,身體都比以往強壯,并能培養團隊精神,所以他認為學習舞麒麟對小朋友身心發展都有益處。
隨着時代變遷,李師傅指現在教授小朋友與以往不同,教授方式都不會比以往嚴厲,而且每星期只有兩小時教授,因此不會着重於功夫方面,如「紮馬」等。李師傅指,功夫、體能等方面小朋友能在家中鍛煉,上課時主要教授舞麒麟的「麒麟套」,讓他們能夠把握更多時間學習舞麒麟。
認為學習采青最困難
7歲的李子維及6歲的阮庭熹,在馬游塘村國術麒麟會學習舞麒麟,他們都表示舞麒麟非常「好玩」,比玩電子游戲更開心。二人均表示,年幼時在村內祠堂看到麒麟,對麒麟產生興趣,繼而學習舞麒麟,而「采青」是他們認為最困難的學習部分。
中大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葉德平指自己是本土歷史文化愛好者,對客家麒麟文化十分有興趣,并指出坑口客家舞麒麟文化背后有段歷史故事。葉德平指在清朝康熙年間,麒麟隨着客家人南移香港,亦見證了一段成氏與張氏超過3個世紀的麒麟兄弟情。
葉德平指,客家人成檳元在康熙年間遷徙到香港,遇上強盜時不幸命喪,他的遺孀鄒氏向大水坑村張首興求助,張氏為故友照顧遺孀,鄒氏其后更以身相許,帶同幼子國珍嫁入張家。張氏為免好友家族香火斷絕,於是在國珍長大成人后,讓他恢復原來的姓氏,并且義助他到西貢孟公屋成家立室。成國珍為感謝繼父,每年農历初二都偕妻兒家小一同前往大水坑村拜年、祭祖,而這習俗自康熙年間,一直維持至今,故事今日記錄在《成張兩族一家親碑記》。

 

舞麒麟 舞出文化傳承

明報 2017年2月15日

【明報專訊】大年初二(1月29日),特首參選人葉劉淑儀在車公廟重遇兩年前撞倒她的舞麒麟師傅(圖一),成為焦點。時隔兩年,葉劉淑儀與舞麒麟師傅早已一笑泯恩仇,但你對麒麟舞的認識又增進了多少?適逢坑口鄉事委員會年初九(2月5日)舉辦了「丁酉年初九麒麟醒獅慶新春」活動,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香港中文大學專業進修學院副講師葉德平大談麒麟舞的歷史文化。

16708670_10154549528331185_886788095297872378_n

 

麒麟舞 傳承客家祝福

明報 2017年3月3日

【明報專訊】每逢喜慶節日,華人都會舞獅、舞龍,但在客家人的文化中,卻是舞麒麟,原來這傳統與孔子出生的秘密有關!

16998985_10154594035121185_3685063574763610977_n.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