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教,讓香港兒童更親近中華文化〉
新華社 2016年4月8日
新華社香港4月8日電(記者王欣)8日下午,一群香港小學生齊聚位於香港荃灣的中華書局,聆聽香港兩位學者邱逸和葉德平分享其共同創作的一本古詩解讀新作。
《小學生古詩游——聽讀學》詩教叢書近日由香港中華書局出版,作者邱逸和葉德平當日應邀舉辦了一場分享會。
「在香港,不少家長跟我反映,孩子在中文表達和寫作上遇到不少困難,較早的接觸古詩,也許可以改善這種情況,這也是我們出版此書的初衷之一。」邱逸對記者說,希望新時代的香港兒童可以通過輕鬆自然的方式學習中華傳統文化。
分享會上,幾名小朋友自告奮勇走上前來,或用粵語、或用普通話向觀眾們展示自己的詩歌朗誦才能,「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徵人未還……」。
邱逸說,詩歌是中華文化千錘百鍊的寶藏,是訓練孩子想像和視角的關鍵,是文字的「樂高」遊戲,「因此,我們決定讓詩詞變得有趣,變得平易近人。」
葉德平認為,學習國學之精粹古詩,能有效的增加學生的中文水平,並且這種厚重文化的影響是潛移默化的。同時詩歌能夠訓練孩子的聯想力、觀察力和思辨能力。
「我平時讀詩讀得多,還自創過一首詩叫做『詠貓』呢。」來自香港海壩街官立小學的葉愷嶼同學說。
葉德平表示,在譯註方面不追求字句的對譯,而是選用「意譯」,盡量用今日的語言把詩句的意境描繪出來,帶領孩子們慢慢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
「詩人王之渙的遠大志向、虞世南的莊敬自強、王安石的高潔傲骨,都是我們想帶給孩子們的美好品德。」邱逸說,古人的情懷,孩子或許難以感受。可昔日美好的價值觀卻能通過詩歌來繼承。
詩教,讓香港兒童能夠更親近中華文化的寶藏。
詳全文 詩教,讓香港兒童更親近中華文化-兩岸新聞-新浪新聞中心 http://news.sina.com.tw/article/20170408/21506322.html
《文學博士帶小學生趣游詩海》
2018-04-25《大公報》B9 版
圖:在推廣活動中,葉德平找來十五、六對家長與孩子,讓家長教小朋友唱作五言絕詩
小學生學習古詩存在困難,難在對古詩創作的時代背景不了解,又不明白詩人作詩時的心情。有見及此,研究宋代文學的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葉德平博士想出一個幫助小學生讀詩的方法:摒棄坊間慣用的以內容賞析及修辭技巧解讀篇章的模式,轉由古時文化事物入手,讓學生了解古詩中的中華文化。/大公報記者 楊綺青
活學活教
這套如手掌般大小、色彩紛呈的詩集,名為《小學生古詩游》(下稱《古詩游》)。《古詩游》共有六冊,分初、中、高三個學習階段,內容都是根據教育局課程發展處(中國語文教育組)選定的一百首詩歌為基礎。葉德平稱,很多人都誤解讀詩沒有什麼實際用途,事實上,詩歌是簡練的言語、是名家名言,讀詩有助提升一個人的文化水平。
家長教唱作五言絕詩
對很多小學生而言,古詩過於久遠,不一定能體會詩中的情形、感情等,難以吸收,甚至因此提不起閲讀的興趣。於是葉德平在首次《古詩游》發佈會中,讓小朋友親身體驗誦讀詩歌的樂趣。分享會中,有幾名小朋友自告奮勇走上前,用粵語或普通話詩歌朗誦才能,“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荃灣海壩街官立小學的葉愷嶼同學稱,“平時讀詩讀得多,還自創過一首詩叫做《詠貓》呢!”
其後在《古詩游》推廣活動“秋夜晚風.潮蒲饒館追月夜手作市集”中,葉德平更找來十五、六對親子,以《宜蘭酒令調》為曲,讓家長以中秋為題材,教小學生創作及唱出五言絕詩。
葉德平認為,學習古詩不一定“文縐縐”教曉學生讀懂每字每句,故初階叢書中沒有過深的寫作手法、修辭技巧的介紹,反而從文化入手,例如王維的《相思》中,提到“紅豆”,解釋“相思豆”不是現在的“紅豆”,又以故事形式解釋詩中的紅豆如何表達相思的情感。書中安排不同造型的水墨畫貓為插圖,用作書中詩人簡介、內容插圖及封面,盡顯中華文化的特色。
由淺及深 培養興趣
一共六冊的書本附有“詩人社交網”,大寫詩人與朋友間的趣事,內容都與詩歌有關。葉德平説,“詩人臉書、水墨貓的設計,會令小學生更有興趣學習。”在“詩人社交網”內,不只有充滿趣味的回應對談,更藴含中華文化,如王安石社交網中,一些朋友間春節的討論配合詩中《元日》,讓學生更能體會宋代春節的習俗。
葉德平強調,讀詩首要是興趣,故此有意把教育局一百篇重新分類,初小的內容賞析從生活切入,讓學生對內容事物本身產生好奇心,直至中、高小時才加入適當的內容賞析及技巧説明,由淺入深,讓學生逐步認識古詩、認識中華文化。
詳全文: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8/0425/3563764_app.html?tkpc=4
《古詩開拓眼界》
2018-04-25《大公報》B9 版
圖:唱作需以《宜蘭酒令調》為曲,以中秋為題材
葉德平博士論文導師、北師大古典文學教授康震亦將為《小學生古詩游》的簡體字版題字及作序,期望於今年順利出版。兩師徒均熱衷中國詩詞,並認為中國古詩可以開拓兒童視野、培養表達能力,對傳播傳統智慧有一定作用。
“意譯”取代逐字訓詁
康教授説,《小學生古詩游》在譯註詩歌時,放棄傳統的逐字訓詁,也不追求字句的對譯,反而使用“意譯”方法,儘量把詩句的意境描繪出來。他説,逐字訓詁,反倒為孩子帶來更大的閲讀阻礙,故認為把舊時的意象表述出來,帶領孩子們慢慢走進詩人的情感世界是他很欣賞的地方。
康教授覺得,中國古典詩詞作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該在小學教育佔據一個重要的地位,這是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形式,也是國民素養必然的組成部分。古典詩詞形式短小,富有韻律,便於記誦,特別適合孩子的教育,他建議家長為孩子選擇一些古詩讀物。
詳全文:http://news.takungpao.com.hk/paper/q/2018/0425/3563765.html
《明報.智叻中文》
2017年11月24日《明報‧智叻中文》,頁5。
2017年12月1日《明報‧智叻中文》,頁5。
你必須登入才能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