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
從中環港鐵站一出,沿着擺花街、荷李活道走,穿過一間又一間老店,就可以去到上環文武廟。說是廟,其實是建築群,由三幢建築物組成。正面看,由左到右依次是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
文昌啟智禮
文武廟,顧名思義,就是祀奉文、武二帝的廟宇。文帝是文昌帝君,即梓潼帝君;武帝是關聖帝君,即三國時代蜀漢的關羽。從道教角度看,與主管文運的神靈,除了文武二帝外,還有大魁帝君(斗魁,即北斗七星的首四顆)、朱衣帝君(一說是宋儒朱熹,一說是關聖帝君;前者較多人取),以及純陽帝君(唐人,道教八仙之一)。這五位神靈,合稱「五文昌」。然而,有時候北方士子反而會祭祀孔子,而不是文昌帝君,原因是有些地區的考生習慣祭祀本鄉神靈。
每年,文武廟都會舉行「文昌啟智禮」。據東華三院助理策劃主任(廟祀服務)梁中傑先生解釋,「文昌啟智禮」是由道教團體主持功德科儀(也就是道教的法事),以去年為例,他們就請了青松觀主持。道長在廟內燃點「文昌四寶燈」,並開啟「文昌青雲路」,讓善信祈求學業有成、步步高升。
神威普佑,清䑓海景
走進廟內,抬頭只見一系列成於咸豐至光緒年間的匾額,依次是:「清䑓海景」、「筆彩刀輝」、「義重如山」、「道盛德至善」、「帝德同沾」,還有光緒皇帝御賜的「神威普佑」。
「清䑓海景」成於咸豐元年(1851年),當時香港剛割讓給英國不久,島上的建設還是在起步階段,故位於山上的文武廟能遠眺維港海景,保佑來往的船隻。事實上,在更早的四十多年前,維港曾經是華南海盜的活躍水域,清廷水師也沒上群海盜的辦法。後來,在總督百齡的策略下,張保歸降,華南海盜也陸續掃平。從此,香港海域才算是「清䑓海景」。
「筆彩刀輝」也是成於咸豐元年。「筆」是文昌帝君的工具,職司文學與官祿;「刀」則是關聖帝君的武器,代表忠義與武略。二者今日都供奉在文武二帝壇前,善信拜祭過後,都會摸摸「筆」與「刀」,祈求文武運亨,沾沾「彩」與「輝」。
至於「神威普佑」,更是文武廟重要文物。1876至78年間,內地五個省份旱災,東華總理們帶頭籌得十六萬元善款賑濟災民,因此光緒皇帝御賜「神威普佑」匾額一副,以示「神威護蔭、普佑眾生」。直到1908年,政府制定《文武廟條例》,正式把文武廟交予東華醫院管理,而匾額也一直懸掛至今。
除了匾額,廟內還有兩件逾百年歷史的文物——道光年間的銅鐘,以及同治年間的兩座鑾輿(即是盛載神像的轎子)。以往盂蘭祭祀後,主祀人會把文武二帝神像請到鑾輿之上,巡遊「四環」(即西環、上環、中環和下環),相信是香港可考的最早盂蘭巡遊活動。
時至今日,文武廟除了是法定古蹟外,其每年農曆二月初三的「文昌誕」祭典,亦獲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內,表示了社會大眾對文武二帝信仰的肯定。
http://pdf.wenweipo.com/2017/06/19/a26-0619.pdf
發表於2017年6月19日《文匯報》A2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