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逸新書詳述香港保衛戰〉 大公報 2013年7月19日
【本報訊】實習記者陳懿報道:上個世紀四十年代,日本軍隊曾花了十八天時間迫使英方無條件投降,佔領香港三年零八個月。這段時光並未成為歷史故事的主角,甚至沒有較為詳盡的中文資料記載,帶?對「歷史缺口」的好奇心,嶺南大學的邱逸博士搜集了日文、英文等各方面資料,整理出《圍城苦戰──保衛香港十八天》一書。
圍城苦戰刻骨銘心
「這段歷史,算不上戲劇性,也不帶有悲壯色彩,但卻是許多當年在港中國人的共同記憶。」邱逸在書展上與讀者分享了這段「不起眼」卻讓上一輩港人刻骨銘心的歷史故事。
這段香港之戰,是英日雙方的第一次交鋒,但把它擺在其他抗戰歷史中,它並不具有戲劇性,也算不上壯烈,對推動大國權力的作用也微不足道,甚至在軍事上也是「毫無價值的非特殊戰例」。極少的記錄與關注,讓邱逸最初的計劃完全破滅:「我原本想整理出一本讓讀者看得義憤填膺的書。」經過對英文、日文等資料的整合,邱逸用客觀、理性的文字,分別從日本、英國及當時在港中國人的角度梳理了這段故事的脈絡:「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去看待同一件事,就能分析出當時的苦,每一方都有自己的苦。」
小人物講述大故事
跟?畫面上的黑白老照片,尖沙咀、彌敦道等熟悉的名字出現,那種遙遠而熟悉的感覺圍繞?每個在場讀者。邱逸一邊講述?時光久遠的苦戰故事,一邊分析?不同行動背後的思考:「像日本、英國這些老牌大國,它們的戰略部署、攻防方式都帶有自身的特色,與其本身的歷史淵源都有一定關係。」講座的現場吸引了許多人,有出生在那個年代的老人家,也有對歷史感興趣的年輕學子。有幾名當年目睹戰爭的老人,積極踴躍地與邱逸交流,甚至開始講述自己的故事,在不完整的、片段式的描述中,那種直白的情緒隨記憶一起湧出:「當年日本和英國作戰,我們的苦在於,無處可逃,沒有其他辦法。」
時隔七十餘年,要將碎片的資料整合並不容易,正如邱逸所言:「大家都習慣於只記錄好的部分,忽略掉一些錯誤決策的故事。」但邱逸只希望為這片小小的土地寫一份宏觀的歷史記錄,用小戰役討論大問題,以小人物講述大故事,從小香港窺探大世界:「如果香港的小朋友有機會看到這本書,我希望他們可以認識更多關於香港的故事,酸甜苦辣,都是它曾經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