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
人言落日是天涯,望極天涯不見家。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還被暮雲遮。
──宋‧李覯
從香港到詩山,大約七百公里。以前公路未開、高鐵未通的時候,去一趟詩山要十多個小時,好不容易才回鄉一次。人們說味道的記憶是最長久的,能慰解鄉愁的也只有兒時的味道。
閩菜,從來不是港菜的大宗;而份屬閩菜支脈的詩山菜,更鮮為人知。詩山屬南安市治下,由泉州市代管,地處福建內陸。由於沒有分享到閩省悠長的海岸線,所以詩山菜較少用上海鮮作食材。自閩王王審知開閩後,中原飲食文化與八閩原來的味道高度融合,而湯羹成為了詩山菜重要的一員。
中原湯羹的變奏──鹵麵
鹵麵,不是湯羹,卻帶有中原湯羹的特色。
香港人吃麵,講求湯清麵彈牙(即是北方人說有嚼勁),可是鹵麵卻與之大相逕庭。鹵麵主要用料是「大麵」,即是港人所說的上海麵。大麵沒有加入鹼水,所以不耐久煮,一般煮法都是快速汆燙,撈起即吃;然而,鹵麵卻倒過來,不求快,反求慢。爆香料頭與豬肉後,加入高湯與大麵,炖煮約十分鐘。這時候,麵身變軟,湯頭也變得濃稠。接着,加入閩菜常見的蚵仔,拌入雞蛋,一碗稠而不糊的鹵麵大功告成。
一縷家鄉之魂──粕丸
粕丸,是另一道詩山名菜。粕,字典說是酒糟的意思。大概,先民當初研製時,會加入了酒糟作為佐料;而「酒糟入饌」也是中原菜與閩菜融合的一種表現。東漢劉熙的《釋名》說「粕」與「魄」相通;對我來說,這一道豬肉團子似乎被注入了一縷家鄉魂魄。
製作粕丸的材料很簡單,重在豬肉的質量,最好是半肥半瘦的脢肉。雖然現在有絞肉機代勞,但還是人手剁碎較有口感。預備好豬肉後,要加入切碎的乾䓤頭及拍碎的茡薺,並且拌入適量的五香粉、鹽巴與閩菜之魂──蕃薯粉。把所有材料拌勻後,握捏成團子的形狀,然後沾上雞蛋漿,放到油鍋裡炸。炸至金黃香脆後,一道香噴噴的粕丸完成了。
甜蜜「圓」美的句號──葱油糖粿
葱油糖粿,是詩山甜食的代表。它跟常見的湯圓一樣,同樣是以糯米製成,也同樣寓意甜甜蜜蜜與闔家團圓。唯一不同的是,它會在甜湯之內,加入家鄉特產──金橘糖。它除了清香可口外,更富有營養價值,常吃可以抵禦感冒。這道小菜通常是在筵席的尾聲出場,作為宴會的「圓」美的結局。
在香港,要完整地吃一桌詩山菜,幾近不可能。唯一機會,就是每年假香港鳳山寺舉行「廣澤尊王千秋寶誕夜宴」。廣澤尊王是福建人的傳統信仰,該天晚上,居港閩民都會聚在一起,筵開過百席,延聘家鄉大廚到場「辦桌」(即香港的「到會」)。在八大爐灶的催動下,一道又一道的家鄉美食魚貫登場。這一刻,味道化作一絲琴絃,把詩山與香港緊緊繫在一起。鄉愁,也在剎那間化為烏有。
註:詩山屬福建南安五大古鎮(南安市今由泉州市代管),為唐代閩南才子歐陽詹結蘆讀書所在。南宋,朱熹慕名而至,瞻仰歐陽詹留下的詩詞文章,慨而歎曰:“此詩山也”,於是“山頭城”遂更名“詩山”。詩山鄉民幾近都信奉廣澤尊王,而廣澤尊王信仰屬於《首份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清單》第3.13項。
發表於2016年10月13日《香港商報》N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