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德平
傳統以來,我國已有「四靈」之說。「四靈」,按《禮記》的說法,是指「麟、鳳、龜、龍」。雖然,麒麟與龍、鳳一樣,都是人們虛擬出來的瑞獸,但麒麟卻特別地被賦以「仁獸」之名。
●麒麟、孔子與客家人
《春秋公羊傳》記孔子得悉「西狩獲麟」後,驚呼「吾道窮矣」,因而停書《春秋》。自此,孔子與麒麟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而傳說由孔子刪定的《詩經》,紀錄了首篇麒麟詩歌——《麟之趾》,奠定了麒麟「有足不踶」、「有額不抵」、「有角不觸」的「仁獸」形象。客家人素以重視耕讀傳統見稱,因為孔子與麒麟的淵源,也因為麒麟是「仁獸」,所以對他份外青睞。在神誕節慶上,他們都會舞動麒麟,藉此招引福氣。
●小工場大世界
與舞龍舞獅一樣,麒麟舞最重要的道具一定是紙紮麒麟頭。可是,隨城市發展,香港從事麒麟紮作的人越來越少。
生長於上水古洞村的冒卓祺師傅,就是香港現存少數麒麟紮作師傅之一。他從小就熱愛麒麟舞,漸漸更對麒麟紮作產生興趣。於是,19歲的時候,他就拜師學藝,從修補開始,慢慢學會獨自紮成一頭麒麟。「這裏實在太逼太熱,真不好意思」冒師傅一路領我,一路解釋道。這是一個位處元朗近郊的一個800呎工場,裏面放滿了一些半完成的紮作品,其中當然還有麒麟的主要材料——竹篾。
「紮作麒麟的材料不多,最重要的當然是支撐整頭麒麟的竹。最上佳的是楠篾。它堅硬且韌性強,舞動時回彈力特佳,除了手感好外,更能讓麒麟帶有一種動感」,冒師傅堅持使用楠篾,而且必須親自到供應商處挑選,務求取得最好的原材料。
買得上佳的楠篾後,就要把大竹篾開成一條條小竹篾。「我不會買現成開好的雜竹篾,只會買楠篾回來自己開。無錯,這是比較費功夫,但卻可以保證材料的質量。為了省時,我唯有在空餘的時候,就先偷空把它開好,待紮作時用」。
冒師傅視麒麟紮作為一門藝術,任何工序都一絲不苟。相對國內流水線式製作,冒師傅一般需要多一倍時間才能完成,然而他卻不因此而苦,相反他卻很高興地說:「能由零到有,一手一腳地紮起一頭麒麟,我感到很有滿足感」。
外行人看熱鬧,內行人看門道。在一般人眼中,麒麟就是一個樣式,然而,冒師傅卻指出客家麒麟與東莞、海陸豐的卻有顯然不同,「客家麒麟以白色為主,額上獨角畫有八卦,臉上繪有金錢、玉書和牡丹花等圖案」,而東莞麒麟與海陸豐麒麟,則分別是以紅綠和青綠色為主,色調上有顯著的不同。不過,無論色調、風格如何,三地的麒麟都會繪上吉祥的圖案,寓意麒麟能為人們帶來好運。
●不一樣的相思灣村麒麟
除了紮作傳統款式的麒麟外,冒師傅也會替客人紮作「特製」麒麟。去年,西貢相思灣村就請冒師傅仿製一頭相思灣村獨有的麒麟。「相思灣村的麒麟很特別,跟一般客家人的不同」,它主要特色在三處:會晃動的眼簾、較平坦的後腦和帶刺的雙腮。因為這與眾不同的三處,冒師傅多花了好一倍心思,「光是了解麒麟的結構就要一兩天時間」。冒師傅沒有因此而不滿,相反,他對能「高度仿製」感到十分自豪。
冒師傅十分享受這份挑戰,因為他視麒麟紮作為一門藝術。可是,在香港,這一門藝術的空間越來越小。從事麒麟紮作的師傅不多,多是上了年紀,青黃不接是一大問題;加上,在這寸金尺土的城市裏,要花地方容納這一門手藝,對很多人來說,似乎也是奢侈的。可是,麒麟終究不是一盤生意。對冒師傅也好,對我們也好,這是一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我們是否要以商業眼光去算計呢?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這一所小小的工場,又狹窄又悶熱,然而,點燃了那份一燈傳一燈的希望。
註:麒麟紮作屬香港「非遺清單」5.41.9項
http://www.hkcd.com.hk/pdf/201609/0915/HN05915CX05.pdf
發表於2016年9月15日《香港商報》N5版